
“江淮”牵手 生态利民(经济新方位·建设一线
“大伙都在赶工期,今天至少能浇筑250米。”刘君抹了一把额头上的汗,吃过午饭,不等休息,赶紧又上了工地。如今,引江济淮工程(安徽段)主体工程81个项目已全部开工建设,预计今年主体工程能够实现试通水通航。
河道旁,边坡上,刘君拿起木方,一端卡在沟渠边缘,一头抵住模板顶部。一旁的工友递过钢筋,找准角度,钉紧木方,长1.5米、高40厘米的塑料模板就得以进一步加固定型。
泵站运维人员力保江水北送——
安徽境内,长江北上,需经高坡,得有泵站梯级提水。作为引江济淮工程三级提水泵站枢纽,蜀山枢纽是江水入淮和发展江淮航运的重要枢纽工程。“泵站一旦建成,每秒钟能将340吨水提高12.7米,足有四层楼高,能帮助江水翻山越岭,顺利入淮。”引江济淮工程合肥建管处J005—1标段长洪后兵介绍,蜀山船闸则相当于给过往船只装了部电梯,单线能一次性列排8艘1000吨级的货船。通过泵站加压、航道相连,滚滚江水才能穿行平原,翻越高山,长江、淮河顺利“牵手”。
帮江水翻山越岭
中控室里,显示屏上,电压、流量、水库现场一目了然。每隔一小时,两人一组的运维人员就要巡查一次。“所有机柜全看一遍要28分钟,虽然有些繁琐,但容不得半点马虎。”王旭强说,通过数据监测和人工巡查,可以掌握设备运行状况,遇到突发情况,需要运维人员立即处置。
如此大规模的工程设计,难度可想而知。船闸水头差大,河渠开挖又深,从画图设计到技术突破,大伙绞尽脑汁。刘明华说,蜀山泵站枢纽船闸项目头一个要解决的就是江淮分水岭广泛分布的崩解岩和膨胀土问题。崩解岩开挖时坚硬,遇水又会裂。“和膨胀土遇水膨胀、失水收缩一样,若是处理不当,容易造成渠道崩塌。”刘明华指着工地上堆积的红土解释。反复尝试、改良土质,专家团队和建设者们边施工、边试验,终于攻克了这一难关。
“江水北送段建成后,不仅能向安徽、河南两地城乡生活及工业生产供水,还能改善输水沿线地区的农业灌溉补水条件,供水范围涉及两省15个地市55个县市区。”徐海涛介绍,引长江水注入淮河,既造福两岸百姓,也为沿线地区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勃勃生机。
晚上7点,忙活了一天的刘君终于得闲打开手机,与家人视频连线。
设计人员常驻工地解决技术难题——
主体工程预计今年试通水通航
沟通长江淮河,惠及皖豫两省,引江济淮工程作为我国跨流域、跨省重大战略性水资源配置和综合利用工程,自南向北分为引江济巢、江淮沟通、江水北送三大段落,新建枞阳、蜀山、东淝闸等8处综合枢纽。上万建设者挥汗如雨,抢抓工时奋战一线,用拼搏展开一张“江淮”牵手、航运相连的利民蓝图。
“现在营地的条件可比过去好多了,既有空调,又有网络。”刘君告诉记者,抢抓工期虽然辛苦,“可保护生态、改善水质,咱也能出力!”
施工过程中,引江济淮工程也对生态环境进行了综合考虑。“为保持长江与菜子湖、长江与巢湖等水系鱼类洄游畅通,工程投资约1.66亿元建设了多个鱼道。引江济巢段实施后,江湖水体交换,也有助于加快巢湖水环境治理。”安徽省发展改革委引江济淮工程协调处处长徐海涛介绍。今年3月,《安徽省引江济淮工程管理和保护条例》实施,明确工程遵循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原则,划定工程管理和保护范围,加强航运管理和水质保护,提出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和联合执法机制。
让皖北人民喝上放心水
中控室里日常值守,水库附近也要巡查。工作之余,王旭强总会和周边村民闲聊几句。“大家都说现在不仅用水方便,水质也好了,喝起来甜丝丝的。”王旭强笑着说,那一刻,自己作为一名建设者倍感自豪,干劲十足。
一线施工人员抢抓工期劲头足——
除改善生态环境、沟通江淮航运,引江济淮工程建成后,还能缓解皖北平原和豫东地区的缺水问题。而王旭强口中的泵站,就是引江济淮工程中将江水北送至亳州千家万户的主体之一。水资源短缺一直是制约亳州发展的重要因素,不仅供需矛盾突出,地下水更是超采严重。2020年6月30日,随着液压启闭机开启,汩汩清水沿河道、顺泵站,经74公里输水线路,从西淝河涌入亳州市城南调蓄水库,困扰亳州城区70多万人的缺水问题得以有效缓解。
